《环境技术》
环境,作为儿童活动的场所和对象,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隐性课程,在儿童的生活、游戏和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一、课程资源篇——环境的力量
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幼儿园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课程环境重塑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儿童打造温馨自然且具美感的环境,唤起儿童对生活和自然的审美与感受。更重要的是支持儿童成为环境的创设者和主人,建立环境与课程、环境与儿童活动的联结。
(一)班级活动室环境调整与优化
聚焦“儿童本位班级环境创设与优化”,进行持续性、沉浸式园本教研,从班级环境创设分享讨论开始,到建立“建构、阅读、美工”等六个游戏区域创设项目组,聚焦区域空间布局、环境布置呈现、工具材料投放和游戏内容四个核心问题,通过对《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学习和孩子游戏过程持续观察与分析,最大程度上利用有限的空间满足孩子在班级生活活动、集体学习和区域游戏的需要,让班级成为温馨、美观,又能处处展示孩子们生活印记的空间。
(二)室内公共区环境创设与改造
楼梯拐角、走廊、公共活动室等室内公共区域的创设与利用,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更多与环境互动的机会。
1.创设与儿童联结的楼层环境
探索以儿童为本的课程环境打造,在多功能室、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展示孩子的艺术作品以及孩子们在幼儿园课程、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孩子们可以在一日生活中看到自己参与的印记并和同伴、家长交流分享。在一、二楼的楼梯拐角处打造两个温馨的公共阅读空间,沙发、靠垫、一本好书,孩子们可以度过一段静谧的阅读时光。
2.重新规划、打造公共活动室
重新规划调整了画室,进行了绘画、塑性、颜料三个功能区的划分和软环境的重新布置,开辟前后两个集中展示区用以展示孩子们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同时补充了大量艺术创作所需的美工用品,更好地满足课程实施和幼儿学习需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间打造了三个建构活动室,其中包含一个多功能建构活动室,补充了孩子们建构所需的清水积木和辅助材料,结合建构活动展示建构主题及作品。经过调整后,各专用活动室区域更加合理、材料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温馨,更加吸引孩子。
(二)户外公共区环境创设与改造
户外,是最受儿童喜爱的场所。在更具开放性的户外环境中,儿童更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充分开动心灵的机器,积累认知与情感。
1.调整与规划户外运动区
对园内户外运动区进行合理规划,将原本占据操场一角的大型运动器械拆分成两部分,扩大并充分利用每一处可以利用的户外场地,并通过攀爬、跳跃、奔跑、平衡的功能划分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户外活动错时安排,保证儿童每天在园户外运动的时间和质量。
2.打造与扩展观赏种植区
一楼户外花带——草木香
儿童是自然之子,户外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对儿童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有限的户外空间沿着围墙用防腐木围合了一条户外花带,种植不同植物50余种,春夏秋冬情态各异,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户外观赏、写生功能区。孩子们的写生作品被制作成了花牌,附上二维码,花带成了孩子、老师和家长增补植物知识的资源库。
五楼屋顶菜园——种植忙
随着一楼花带植物种类逐渐丰富,孩子们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昨天妈妈带我去开心农场种菜了,我种了青菜和樱桃小萝卜,不知道它们有没有发芽。”“开心农场在哪里啊,我们也很想去。”“很远,要开汽车去呢,如果幼儿园里也有块地就好了,我们就可以直接种菜,还可以看着它们发芽!”大班孩子散步时的讨论引发了老师的思考。
我们共同研讨,将目光放到了一直空置的五楼屋顶。只有孩子、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打造的,才独一无二,具有特殊意义。幼儿园里的废旧家具被改造成了各式柜子、花架、小长椅,画室里的旧画板变身成了操作台。我们还向家长和孩子们发出了物品征集书,共同举行了的开园仪式,每个孩子和老师都带来了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自然物,镶嵌在半干的水泥墙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