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
1 开展后评价的意义
1.1 什么是后评价(为何要开展后评价,国内外开展现状)
城市化进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日益加快,随之带来的城市格局复杂化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后评价即是对项目已经完成的现实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手段,从而实现有效预测相关问题结果,这也是世界多数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相关项目的重要管理方法。项目后评价从字面意思理解即为对某一项目完成投入使用后进行的一系列评价活动,是对该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等综合行为进行的重新认识过程,以检验项目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了预期值,并对相关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项目后评价于19 世纪30 年代产生在美国后,在各个领域都有了显著应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作为一种大容量的城市交通工具,结合客流预测分析、安全评价、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等从可行性研究报告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分析,对轨道交通建设与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相关后评价过程不仅可以全面对每个阶段的项目进行评估,还可以及时发现、总结阶段项目的优缺点,确保后续项目可以更顺利、科学的进行,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收获生态、文化、社会、经济效益,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对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合理、有效运行具有非常明显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对项目后评价的开展及研究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成果。20 世纪60 年代美国政府动用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资金用来向贫困宣战,为给全国民众合理的交代,美国政府进行了以投资效益为核心的项目后评价。随后国际金融机构采用后评价来检查其投资活动的效果,且执行部门与其它业务部门完全独立,将调查结果反馈给世界银行最高决策机构作为参考。在之后,国际社会将后评价综合考虑社会影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因素作为参考指标,大大丰富了后评价的研究内容与实践价值,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我国的投资项目后评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一直得到各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发展至今我国的公共投资后评价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依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之后张三力编著出版的《项目后评价》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其中涵盖了后评价的概念、产生和发展到后评价的效益评价方法等内容。朱志平、朱嬿等分析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的现状、管理与运行机制、内容体系等,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机制的思路。高晓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讨论了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理论,提出建立项目环境效益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与方法。
1.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现状
毫无疑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各方面指标均屡创历史新高,自北京地铁一号线1969 年10 月1 号建成通车,至今已近50 年,现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走向国际的重要名片,截至2019 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已有40 个城市开通城轨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6 736.2 公里,其中地铁运营里程为5 187.02 公里,2025 年末将超过1 万公里,主要驱动为二三线城市新开城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日渐网络化、差异化,制式结构多元化,交通设备呈现多样化。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城轨大国”。但我国轨道交通密度稍显落后,大城市地铁密度仍低于发达国家。后期,轨道交通将依靠财政补贴,朝着网络化运营的方向发展,且会出现建设速度放缓,多元化业务缺乏竞争力,产业经营能力弱等相关现象,未来的轨道交通发展将会以效益及运营为导向,积极推动运营信息化,站城一体化,轨道交通+物业一体化等的发展模式。
1.3 哪些方面应进行后评价
首先以环境评价工作为基础的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项目的技术装备与当地条件的适用性,比如对震动与噪声,空气污染,城市景观等产生的影响,综合分析轨道交通开展后对人的一种心理感受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合理性,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其次为社会影响后评价,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形象时,加强了城市区域之间资源、人员、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是轨道交通建设的明显正面作用,项目与当地受益者及社会文化环境的一致性,其在催生沿线经济,为微观个体带来利益的同时,土地购置、拆迁、安置等导致的人口与就业分布的变化,公众可以以其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评价项目的运营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在就业,吸引人力资本、缓解社会矛盾,加强城市区域之间资源、人员、信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