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

综合新闻

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毛细血管

来源:环境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8-06

我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为蓝天碧水净土筑牢防护屏障。图为厦门大学一带的生态美景。(本报记者林铭鸿航拍器摄)

近日,厦门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厦门市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我市计划3年安排1.95亿元资金,应用数字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夯实生态环境监管基础,补齐治理短板,有效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下更坚实基础,助力加快高颜值厦门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那么,《方案》是如何制定的?具体明确了哪些主要任务?又有哪些贴近民生的重点项目?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本报作出解读。

文/本报记者王玉婷许晓婷通讯员赵文琳

积极对接

我市相关重点项目纳入省级方案通盘考虑

省市方案同步规划、建设和投用

在《福建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阶段,我市积极与省级部门对接,按照我市作为全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部分监管能力为全省和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服务、支撑的定位,将我市9个生态环境监管重点项目纳入省级方案通盘考虑。

我市在省级方案起草阶段同步开展市级方案草拟工作,进一步扩大全市生态环境监管项目梳理范围,共梳理涉及推进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智慧化、完善生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实验室基础能力、提升综合执法和应急能力等5大类48个项目。

行动目标

到2022年,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物联网

" 新技术""智慧环保"是窍门

根据《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22年,我市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生态环境物联网,大数据应用贯穿监管全领域,加快实现市区协同化管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管,推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年行动任务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毛细血管',激活'末梢神经',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全覆盖。"据他介绍,《方案》中最突出的高频词"新技术""智慧环保",就是达成目标任务的"窍门"所在。"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注重新技术融合应用,拓展智慧环保平台功能。同时,强化部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坚持统一协同调度,构建环境信息'一张图'、 监测监控'一张网',推动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了顺应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监管范围逐步扩大、监管任务日益增多、监管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项目亮点

配强装备升级技术扩展功能

为蓝天碧水净土装上科技"安全阀"

3年1.95亿元,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在《方案》的重点项目表中,已详细列出五大类48个项目。这些项目致力于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守护群众健康安全,每一项都切切实实惠及民生福祉。

空气、水、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要素。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的建设,就是要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完善水质自动监控系统"项目为例,三年内,我市将实施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和升级改造,在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单位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取水口等敏感位置安装视频监控,提升可视化环境监控能力。同时,我市还将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增加饮用水水源地生物毒性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水环境质量数据,促进加强水环境保护。

管好固废、守好"净土",同样离不开智能化监管。我市拟在东部固废片区及周边部署在线监测设备,在厦门市智慧环保平台专门建设恶臭在线监控子模块,通过数据对接整合,提升土壤环境的监管效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完善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医院、涉疫隔离酒店等危险废物储存场所视频监控设施,信息载入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视频中心,提升远程实时执法监管能力。

此外,在大气环境监管方面,我市也将对超级站监测能力进行提升,在升级综合模块基础上,新建颗粒物、光化学、气象监测等子模块,并购置挥发性有机物及其他污染源监测仪器。开展国控点位、重点监控区域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或升级改造,提升空气质量复合污染监测和分析能力,通过更精细化的管控,精心守护"厦门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