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
3月26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来自全球的顶级医院专家、新药研发者、前沿科学家、中美企业家等演讲嘉宾共同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科技战疫、医学诊疗创新方式以及数字医疗的演进等话题进行探讨。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则与红杉资本教授、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席院长李飞飞就“AI+医疗”的话题进行了精彩讨论。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对对话实录进行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沈南鹏:恭喜你在202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去年,你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环境智能照亮医疗的黑暗空间。所以我想请你来诠释一下,环境智能(ambient intelligence)的内涵是什么?它怎么照亮我们医疗的黑暗空间?
李飞飞:首先,谢谢南鹏,谢谢红杉的邀请。虽然隔着太平洋还是想给大家问一声,早上好!
您提到《自然杂志》这篇文章是我和我的合作者——斯坦福医学教授Prof. Arnold Milstein和我的学生Albert Haque在2020年十月共同发表的。其实这项工作已经做了十年。它讲述的是我们医疗场景包含了太多人的行为。虽然我们总是关注很多的试验数据、X光照片或者是细胞情况,但对于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康复、治愈的过程来说,归根结底,人的行为、人的动作在医疗健康这个场景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这其实是一个特别没被关注到的信息源。在医疗场景里我们都在关注血液检测、医学影像、细胞信息,但是真正要让病人达到最后很健康的生活,我们还是要回到人的行为。
在这个前提下,我和我的合作者在十年前就发现人工智能带来了一个新的机会。它通过传感器能帮我们采集到这样的信息。最重要的是,它不光采集环境信息和人行为的信息,还能做出智慧的分析,让我们知道这个病人的情况有没有改变,这个医生、护士的行为有没有对病人康复行为产生影响。这些信息非常重要。
我受到最大的启发是无人驾驶。十年前,硅谷是无人驾驶发源地。作为当时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主任,我发现无人驾驶这个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AI算法和整个系统整合产生。这个想法就被我们放进了医疗的场景,所以产生了做环境智能的想法。
沈南鹏:这在我们今天医疗应用场景里有哪些地方能够得到应用?我们在中国看到了AI在诊断医学里的应用,比如在胸片诊断的工作当中,越来越多的看到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医生,甚至是非常有经验医生的工作,能够让医院和整个医生群体共享以前有的知识积累。那在其他场景下您看到哪些比较重要的应用?具体哪些场景是您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够突破的?
李飞飞: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我们一直致力于的不是对人的替代,而是对人的增强。我们在Nature期刊上用了很多场景,比如医院的场景和住家的场景。
在医院,我们很早就开始关注ICU(重症监护室)。在美国,ICU每年经费占到了整个GDP的1%,是重要的医疗环境。在这里的病人是在做生与死的搏斗,医护人员压力非常大。在这样的场景下,美国ICU的护理有很多的程序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比如说不太能动的病人,怎么能够让它不产生褥疮?褥疮在医院里是引发人生命安全的问题。由于肌肉的僵硬、血液的不循环,病人产生褥疮后非常痛苦,而且医疗费用也会增加,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
我们发现最重要的是“移动”这个点,病人的移动对褥疮的预防和在ICU是很重要的,但是病人的移动是怎么测呢?如果放一个传感器在床底下其实很难测出来,现在有一个办法就是请人去看。比如,请护士每两个小时在电子病历里记录一下病人翻身了。但是,这是非常不准确和粗略的一种记录。如果用了AI智能的传感器,我们可以实时检测病人翻身的情况和移动的情况。这个信息对护理和医疗都非常重要,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它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
我再说一个居家的情况,这是我本人最关注的医疗场景。因为全球的老龄化会造成越来越多的人晚年花很长时间在家里;而且,老年同时也是慢性病比较多的年龄阶段。我们在全球老龄化的情况下,如何让老人获得更好的健康,以及自理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