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在殖民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致命病菌使得殖民者能够大量消灭处于被殖民地区、文明发展较为落后的土著居民,为自身增加发展空间。但是,殖民过程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残杀,正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这种不友好的接触,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广泛交流;事实上,正是由这样的交流引出文明间的对比,并由此思考人类发展速度差异的问题。而追根溯源,人类社会取得的一切进步,仍然紧紧围绕着环境这一主题,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在历史进程中,世界各地发展出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类型。但是欧亚文明明显更为繁盛,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在新航路开辟以后逐渐扩张到世界各地;与之相对的是,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在同时期并没有发展出与之相似的文明,且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许多学者试图探讨为什么欧亚文明战胜其他文明得以延续,而不是相反。贾雷德之前的传统研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秉持''人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人种基因、智力的差距决定了他们的发展能力,例如试图证明白人的平均智商高于白人。但是,''人种决定论''在本质上是试图证明白人文化的优越性,服务于欧美的侵略扩张;而且更准确的科学实验也证明人中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而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驳斥了欧亚霸权是由制度、道德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而来。正是这样一种''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较好体现。
二、简析《枪炮、病菌与钢铁》中展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农业文明
全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在具体对各文明展开论述前,作者先对早期人类走出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的时期作了对比;整体来说,早期人类在欧洲、亚洲等地定居较早,可以视为文明发展的''起跑优势'',但并不是相当明显。但随后,作者举了卡哈马卡的冲突(皮萨罗对印加的征服)的实例,强调先进文明通过火器、马匹乃至病菌等获得的巨大优势,从而能够以少数战胜落后文明的多数。引发读者思考其后反应的根本问题——文明竞争的种种优势为什么都在欧洲、亚洲这边,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这就不得不引入到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史。作者想要论述的''终极因果关系'',就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早期农业的起源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详述了早期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以及各民族发展出的复杂多样的农业类型。粮食种植是人类驯化植物、改造自然的一次大规模尝试。农业的兴起也使人类更加依赖定居生活依附于土地和农业生产,发展更加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也为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开创了条件。与此同时,动物也得到驯化,早期畜牧业出现;人类社会能够产出更多的食物,人口密度增加,私有财产(粮食)和社会不平等的出现,最终为早期国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例如,新月沃地的文明因为可驯化的植物种类丰富、产量大,因而较早发展起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周边地区,仍然进行狩猎采集的族群生产能力不如农业文明,渐渐被粮食生产者所同化。少部分与粮食生产者难以接触的族群(如非洲的科伊桑人),便保留着渔猎生活,文明也陷入长期停滞落后的境地;美洲文明尽管也进行着农业生产,但自然条件导致他们难以寻呼啊大型动物(如欧亚大陆的马、牛等),也为日后的落后埋下了伏笔。
美洲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印第安文明,相对落后
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细菌与钢铁'',照应标题,也是作者强调地理环境作用的重要表现。这一部分论述在粮食生产和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地理环境如何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导致发展差异,作者将欧亚文明大陆发展的优势分为病菌、科学技术和宗教三个方面。欧亚大陆上的居民在驯化动物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病菌,但这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免疫力;当欧洲人走上新大陆时,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的伊甸人便遭受了灭顶之灾。而''枪炮''和''钢铁''代表科学技术方面得进步,作者举了文字和其他重要发明在欧亚大陆传播的例子,指出技术是长期积累发展得结果,来证明''许多技术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这一观点,再次批判了科技发展源于所谓''社会需要''、''民族性''或者文化传统的论调(这些观点都过于强调了人类社会而非自然界),并进一步做出结论:社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技术容易程度。欧亚大陆因为地理环境开阔,容易接受先进地区的科学技术,因而各地区都能在交流中得到发展;相反,美洲文明以及大洋洲的岛屿文明发展相对孤立,科技进步也就相对缓慢。最后,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宗教的发展,而宗教也在国家的建构、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