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2020年仲夏的一个晚上,华灯初上,四川广安华蓥市的一处空地上,跳广场舞的人们翩翩起舞,小区厨房飘来烹饪的余香。太阳能路灯照亮了丰富的夜生活,沼气替代了古老的炊烟。两年多的时间,新能源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变化。见证这变化的,有来自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的蒲小东,他在华蓥市农业农村局扶贫挂职期间,和同事们推进多个重大项目,为当地农村能源和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升级了当地农户的设施设备,改善了居民们的生活环境。
改进排放污染
环保与发展两不误
蒲小东现任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刚到所里时,他就想通过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技,为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两年多前,蒲小东如愿,他赴华蓥市农业农村局扶贫挂职,从未有过基层经验的他,心里有些忐忑。
作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是科研课题,如何把自己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来,是他面临的一个挑战。“刚到华蓥市的时候,有点茫然,一方面是对这里的农村环境比较落后感到担忧,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能不能干好扶贫工作底气不足。”当地有很多散养农户,养殖粪便和污水的排放不成体系,周边的环境可谓脏乱差臭,有些污水排入渠江后,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不停地向环保部门举报,业主们也找不到好的办法。如果排放不达标,环保部门会对其进行罚款或关停,自然给经济效益带来打击。“好多农户是自己省吃俭用,到处借钱开了养殖场,建猪舍,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场关停,哪个忍心嘛。”环境问题不可小视,农户生存问题也是摘掉贫困帽的重要步骤。蒲小东认为,科技的重要性,就在于利用技术带来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既然做了扶贫工作,就要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经过多次调研后,蒲小东认为,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思路,将华蓥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贯穿于养殖、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利用各环节。“通过畜禽粪污整县推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改善乱排放的问题。”做好规划调研后,蒲小东作为项目申报负责人,开展了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参加评审、答辩,在沼科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省市各级农业部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项目申报成功,批复金额2500万。
项目根据不同规模的养殖场,以种养结合方式为主,设计不同的粪污处理模式,经费主要用于养殖场的改造,管网的铺设、配套设施等,科技扶贫项目在这个贫困县大显神通。曾经的粪便在沼气池里经发酵转化成沼气,通过管网又重新进入到生活小区,可以用于发电、照明、燃气等。发酵后的沼液沼渣也变成有机肥,运往各个种植园,为果农也带去了福利。“经济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光污染不治理是不行的。”蒲小东谨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带动了当地百姓走出一条新的致富路。“去的这两年,看到有些养猪场的业主修起了别墅,特别为他们感到高兴,觉得自己做的事有成就感。”
农户不言弃自力更生
修建沼气池改善生活
让蒲小东感到欣慰的是,当地的老百姓也非常积极参与脱贫,并没有抱着有人帮助就坐等靠。“当知道有人来帮助他们,他们特别高兴,也很配合,自力更生的精神让人敬佩。”其中一户贫困户让蒲小东印象深刻,该贫困户一家以前自己养了20来头猪,但男主人前几年患上重病,全家因病致贫,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生活,蒲小东得知后感动,“听说他们虽然拿着低保,但每天很努力地在养猪、养鱼,他们都没放弃,我们怎么可能放弃他们呢?”蒲小东和同事与这家贫困户达成了结对帮扶,先后为其申请了资金,帮助他们修起了沼气池,解决了养殖粪污排放和炊事燃料的问题。当贫困户得到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撑后,生活慢慢好转,听说他们也在开始找其他工作努力脱贫,蒲小东感到很欣慰,“这就是扶贫的意义!”
蒲小东在华蓥市扶贫挂职期间,负责牵头申报四川省华蓥市2019年人居环境整治专项和四川省华蓥市2020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两个重大项目,分别获批中央资金2100万元和2500万元,全面提升了华蓥市农村人居环境,有效促进华蓥市脱贫攻坚工作。蒲小东负责的5个华蓥市省级新村沼气集中供气项目,争取到省级财政资金198.5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岗位55个,对华蓥市建成的23处农村集中供气沼气工程进行梳理检查,目前供气农户832户,每年可为农户节约能源消耗费用30余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