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技术》
4月25日,“春城志愿行·滇池明珠清”昆明“滇池卫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基于环境DNA技术快速监测捞鱼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活动举行。昆明学院的专家及志愿者们一起在巡查捞渔河的同时,开展了一场环境DNA公民科学研究。
“市民河长”捞渔河开展环境DNA公民科学研究 供图
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和30位志愿者们来到了位于昆明学院文博楼内的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峥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巡河目标,并进行了环境DNA(eDNA)及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培训。
“市民河长”捞渔河开展环境DNA公民科学研究 供图
“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并进行测序和分析来反映物种信息的技术。与传统生物监测方法相比,eDNA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对水生态系统干扰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水生生物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技术力量。”赵峥介绍说,“2018年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联合南京大学张效伟教授团队,应用环境DNA分析技术,对滇池、抚仙湖及主要入湖河流进行生物多样性摸底调查,对234个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共获得280多万条高质量的数据,联合发表论文、申报相关规范等研究工作正在推进中。”
“市民河长”捞渔河开展环境DNA公民科学研究 供图
“作为国家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湖泊,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也急需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树立公众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借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建设院士工作站的机缘,我们首次将‘公民科学'活动引入云南,并针对高原河湖情况,改进了eDNA探索工具包。”赵峥告诉大家,该工具包仅需要200-500毫升水就能准确地了解周围环境中的鱼类、两栖动物、鸟和哺乳动物。采样简单,检测准确,让未经训练普通老百姓了解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组成。
培训结束后,活动参与者们还一起参观了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对滇池的历史和生态情况有了更多的认识。
上午11点左右,专家和志愿者们首先来到了捞渔河湿地公园。在专家的指导下,志愿者通过取水、多次过滤等操作悉心采集水样,并将水样进行了封存。之后,志愿者们依次来到捞渔河中段的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和上游的刘家营社区分别进行了水样提取。之后专业技术人员将对样本进行检测,并比对资料库中的DNA数据,得出水样点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类等生物的种类和大概数量,结果将发布在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上,让更多人关注和加入到滇池保护及关注环境治理工作中。
“市民河长”捞渔河开展环境DNA公民科学研究 供图
“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保护迫在眉睫,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日益关注,乐于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活动中,由此,公民科学应运而生。”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副会长、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钱春萍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公民科学活动,搭建公民与科学的桥梁,为滇池保护治理开创新的公众参与方式。之后,也将在其他入滇河道开展环境DNA(eDNA)公民科学活动。”
云南网记者 王琼梅
【来源:云南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p>